近日,有关日本运营商 NTT docomo(以下简称docomo)关停NB-IoT服务的报道,引起不少关注。一时间网上流言四起,认为NB-IoT并未有那么美好,NB-IoT部署成本并不低。更有甚者认为,NB-IoT在全球已经走向没落。
这些声音根本就没有调查,不知道docomo总共也就建设了数个NB-IoT站点做初步测试,在NB-IoT全球产业中存在感比较低(仅中国电信都建设了约40万个NB-IoT)。而且一些声音枉顾NB-IoT产业强劲发展事实,对今年初NB-IoT全球连接数破1亿视而不见。
在此,我们有必要详细解读下docomo所建NB-IoT服务背后的情况和动机,探究NB-IoT在日本发展的真实现状。
正本溯源:docomo从未商用NB-IoT
与其说docomo关停NB-IoT服务,不如说docomo从未就没有商用过NB-IoT业务。据GSMA官网发布信息显示,docomo只是商用了eMTC。
我们查询后发现,2019年4月,docomo只是宣布测试NB-IoT,之后会陆续部署。docomo(包括租用其网络的虚拟运营商)既没有推广过NB-IoT,也没有销售过NB-IoT卡。大家可以想一想,如果docomo真的商用了NB-IoT的网络,在已经有客户在使用的情况下,是不可能在一年之后发布关停NB-IoT网络的。与其说关停,更应该说是docomo综合自身情况,对未来物联网技术的一次选择。
如果要解释docomo宣布关停NB-IoT服务的原因,还要从docomo自身物联网业务发展以及日本国情入手。首先,docomo战略发展一直很谨慎,在物联网上就显得有些犹豫不决。早在2017年,docomo早先宣布将LTE+eMTC作为物联网发展战略,当NB-IoT技术兴起后,虽然羡慕但仍然在犹豫,错失了NB-IoT先发优势。
其次,docomo自身也很无奈。对NB-IoT在中国与欧洲的快速发展态势,作为运营商的docomo不会不清楚。但大家可能不知道,docomo的通信设备是由两个日本本地设备厂商专供。相比其他领先电信设备厂商,日本通信设备商在全球通信市场的份额较低,无法通过设备的规模商用,平摊研发成本。
再次,docomo早期在部署基站的时候,并未提前考虑4G基站物联能力的平滑演进,所以已部署基站约只有部分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NB-IoT,大部分基站需更换硬件才能升级。这就导致后续全面网络覆盖的成本问题。
最后,众所周知,相比eMTC、Cat.1技术,NB-IoT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模组价格低,当前国内NB模组约15元,日本NB-IoT模组售价则高达7美元以上,eMTC模组价格约在10美元以上,Cat.1模组售价在15美元以上。究其原因是新模组在日本部署时,要完全继承现有模组的管脚等设计等定制要求。所以,定制化加上日本LPWA市场规模不够大,导致NB-IoT价格优势并不明显。
大有可为:NB-IoT在日本仍有很大空间
docomo关停NB-IoT服务,是否意味着NB-IoT在日本没有市场需求呢?显然不是,目前全球物联网技术标准有NB-IoT、Cat.1、eMTC、LoRa等。其中Cat.1、eMTC主要针对高流量场景;在低流量场景中,由于LoRa在日本基本没有市场,NB-IoT自然成为主角。
以日本智能水表为例,日本存量水表6000万个,其中20%以上可考虑用NB-IoT,NB-IoT智能水表主要应用在偏远地区的难以抄表的场景。软银将NB-IoT技术作为其物联网发展重要战略,已取得不错成绩。在NB-IoT水表项目上,已经联合水表厂商与多个地方政府共同完成验证。
此外,日本Tracker(追踪定位)需求量较大,众多日本本地企业在货物追踪,机器共享和面向老人小孩的追踪方面都采用了NB-IoT技术进行商用。一些日本公司面向电力抄表、机器监控等需求,开发AI+IoT的OCR抄表设备,已商用设备包含了数千台NB-IoT模块。
他山之石:日本物联网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
纵观日本物联网市场,调研机构评估已实现了3000万个蜂窝物联网连接,大多数使用传统的3G和4G Modem,4G模组包括LTE Cat.1和Cat.4。这些物联模组分布在电力、燃气表、水表,自动售货机、车辆跟踪、物流跟踪以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终端。
需要提及的是LoRa在日本的发展。2018年,LoRa在日本是一个热门话题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日本LoRa市场逐渐枯萎、因为日本LoRa无法构建整个生态系统,以实现支撑分散的千行百业的应用需求,而全球,特别是中国LoRa发展式微,日本的LoRa基本停滞。
docomo乃至日本发展物联网业务的状况,对我国NB-IoT行业发展有哪些启示?在记者看来,docomo在NB-IoT技术发展上的犹豫不决,错失发展机遇。此外,采用小众设备厂商,无法获得中国NB-IoT海量部署的红利;NB-IoT产业发展过度强调兼容老旧制式,不能与中国产业链对接,造成芯片、模组价格居高不下。
反观中国市场,今年2月中旬,NB-IoT在中国实现连接数破1亿的里程碑式成绩。这离不开三大运营商在NB-IoT发展上的坚持以及开放产业链共同的努力。在连接数方面,截至2月底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的NB-IoT连接数各自实现4000多万,中国联通达到1000万,达到让全球运营商羡慕和努力追赶的成绩。
在NB-IoT网络能力方面,中国移动已经实现全国346个主要城市城区NB-IoT连续覆盖,并将在2020年进一步加强NB-IoT网络覆盖;中国电信已经全网建设约40万个NB-IoT基站;中国联通已经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开通NB-IoT试商用,全国已经有300多个城市具备快速接入物联网的能力。
我国NB-IoT产业通过开放合作,实现产业链的繁荣。在芯片方面,海思、RDA、MTK等龙头企业都有新规划的芯片将发布,移芯、芯翼等的NB-IoT芯片也将规模上量,移远、利尔达、广和通等模组企业也将进一步加大在NB-IoT领域的投入。
在模组方面,NB-IoT芯片模组价格不断降低,已与2G价格持平,随着NB-IoT产业的成长,2020年还会持续下探。
在国家政策上,中国与日本物联网发展有着明显区别。2017年,工信部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(NB-IoT)建设发展的通知》,要求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大NB-IoT网络部署力度;2018年,工信部表示加快完善NB-IoT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全国普遍覆盖。
各方坚定的发展理念,带来NB-IoT产业应用的快速发展。比如,水务、燃气、消防、电动车等4个行业NB-IoT连接数已超过千万,特别是水表和气表行业连接数均接近2000万,还有7个行业则发展了超百万个NB-IoT连接。
观察:NB-IoT+Cat.1是物联产业升级最佳路径
既然日本在物联网发展上出现一些问题,我国如何避免?在记者看来,产业需要化繁为简,坚定方向,并开放合作。当前物联网市场碎片化严重,各种技术纷繁复杂,常常被探讨的就有NB-IoT、 Cat.1、eMTC、LoRa等。
目前来看,NB-IoT能很好满足大规模窄带低速物联业务需求,且可承接大量2G物联迁移需求。Cat.1作为4G LTE网络“低配版”,将支撑起物联网中速率场景。目前Cat.1模组成本相比NB-IoT较高,但是相比Cat.4则更低,在当前2G退网的大环境下,因为LTE网络覆盖较好,是成本不敏感的物联场景的最佳选择。
NB-IoT+Cat.1高低搭配的发展战略,是运营商物联网发展的最佳路径,可实现运营商物联产业升级。对比日本我们可以发现,中国运营商与国内外产业力量,集中发力NB-IoT,形成产业规模效应,快速降低NB-IoT模组、芯片价格,短短3年实现了2G多年的成果——1亿连接数。
NB-IoT过1亿连接也只是起步,未来可期。